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卫健委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陈永恒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53-mediated Mitochondrial Apoptosis”的原创性论著。该研究首次解析了p53/BCL-xL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p53与BCL-xL相互作用的基础,并对p53介导线粒体凋亡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均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危蝴蝶博士后为第一作者,张叶博士和陈永恒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BL17U1/ BL19U1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p53是细胞内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也是肿瘤中最常突变的基因。诱导凋亡是p53发挥抑癌作用的关键机制。p53既可以作为转录因子激活促凋亡基因的转录;也可以通过转录非依赖形式,直接与BCL-2家族蛋白相互作用,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本研究首次解析了p53与抗凋亡蛋白BCL-xL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复合物中的p53分子以同源二聚体形式,与一个BCL-xL分子形成三元复合物。这是一种全新的p53与BCL-2家族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模式,对阐明细胞质中p53的促凋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首次发现p53位于二聚体结合面的氨基酸突变(如Tyr107和His178),以及p53与BCL-xL结合作用面的氨基酸突变(如p53肿瘤热点突变位点Arg248和Arg273),都会破坏p53/BCL-xL的相互作用,并且抑制p53的促凋亡功能。这一系列原创性研究不仅从结构上阐明了p53与BCL-xL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还从功能上诠释了p53突变导致其促凋亡功能异常及促进肿瘤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研发靶向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提供重要基础。
陈永恒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先后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 14.612)、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121)、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 11.059)和Nucleic Acids Research(IF: 11.501)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仅今年伊始就连续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IF>10分的论文4篇。申请专利6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湖南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2项;荣获湖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特聘教授,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人才等称号。兼任湖南省医学会第三、四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多个SCI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
文章第一作者危蝴蝶博士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站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获得者,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121)、Nucleic Acids Research(IF: 11.501)和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 11.059)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8篇。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张叶博士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年轻学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121)、Autophagy(IF: 9.8)、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IF: 11.059)和Cell Death & Disease(IF: 6.0)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5篇。
团队诚邀生物学、医学和药学领域博士后加盟。
原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2655-6